![](http://a.nync.com/.jpg!40)
![](http://static.nync.com/main/images/cungg/cq27-min.png)
智勇儒将石焕章
石焕章(1831—1879)字天瑞,号麟祥,今湖南省宁远县五龙山瑶族乡石家洞人,宁远名贤石光陛之子,国学生,是清代湘军中一名智勇双全的儒将。
石焕章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勤学善思,不仅精通经史,能诗善文,而且熟读兵书,足智多谋。他从军带兵后,通过几次战斗下来,他认为一个好的将领既要善攻,又要善谋,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战时士兵的伤亡,还能尽善尽美地取得战斗的胜利,把自己的指挥艺术发挥到极致。
咸丰九年(1859),太平军翼王石达开率部数万人从广西进入永州,旋即攻占永州府城。然后想沿湖广商道南进宁远,再转道东进,攻占郴州,直逼衡阳,剑指长沙,最后占领物产丰富的湖南全境。
时任宁远县令的刘如玉得报后,一时也慌了神,他知道石达开所部是太平军最有战斗力的一支部队,石达开本人不仅骁勇善战,而且兵多将广,从起义以来,经过大小战斗无数,还没有败过。宁远县城虽有城墙,但没有军队驻守,只有数十个衙役,这些衙役平时欺负老百姓还可以,如果要对付强大的太平军简直是螳臂挡车,看来只有赶紧逃命了。
就在刘如玉准备弃城逃命时,师爷替他想起了一个人,他就是湘军将领石焕章。因为当时石焕章奉统领席宝田之令,回家乡招兵买马建立疑勇营,准备开往贵州平叛。湘军虽然不受地方节制,但宁远有难,石焕章作为一个宁远人是不会坐视不管的。刘如玉听后连连点头,他心里也清楚,地方长官遇敌弃城而逃按律也是死罪,如果能请得动石焕章,也许能保住宁远,保住他自己的命。于是,他与师爷一道火速赶往石焕章在城北八十里的石家洞设立的兵营,他将太平军要进攻宁远的消息告诉了石焕章,请他派兵防守宁远县城。
石焕章听后,没有说一句话,只是不停地来回走动,还不时地摇头。刘如玉一看,以为是石焕章惧怕石达开的太平军势大,不肯出兵相救,就像头上突然被人泼了一盆冷水,一下子凉到了脚跟,心想,也许是石焕章不肯买他这个小小县令的帐,这下宁远彻底完了。石焕章一看刘如玉的样子就知道他在想什么,他顿了顿,然后告诉刘如玉,他的疑勇营刚组建不久,人数也未过千,战斗力也还不是很强,相比之下,大平军的人数占绝对优势,而且他们刚攻下永州城,士气正盛,要硬碰硬死守县城怕是守不住的,最后不但宁远县城守不了,自己的疑勇营也会全军覆没,这事一定要慎重,容他慢慢考虑再做决定。他叫刘如玉带着师爷先回县城安抚民心,不要先自乱阵脚,请刘如玉放心,只要有他石焕章还有一口气在,决不让太平军靠近县城一步。刘如玉一听,原来是石焕章另有打算,心里长长地嘘了一口气,点了点头,忙和师爷回城去了。
石焕章等刘如玉离开大营后,他想,要想保住宁远,不让宁远百姓爱刀兵之苦,又能确保疑勇营无虞,只有拒敌于宁远城外,伺机消灭之。他知道石达开对付一个小小的宁这县城绝不会派大队人马蜂涌而至,那他会派多少兵马,又何时进攻宁远呢?这个问题一定要弄清楚,只有知已知彼,才能百战百胜。他立即派出快马探子去永州弄清楚敌人何时进攻宁远及进攻部队的人数,好制定消灭敌人的最佳作战方案。
第二天下午,探子回报,太平军将于三日后由部将方银林率部一千五百人左右沿湖广商道经茶林,过麻江,然后进入宁远。
石焕章一听,心中大喜,一是敌人虽然在人数上占优势,但他们远道而来,加上山路崎岖难行必定人疲马乏,人多已不足为虑;二是他知道方银林从这条路进攻宁远县城,侯坪是他们的必经之路,这里山高路陡,隘口险要,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方,只要在这里设伏,又调度得当,就算是敌人有千军万马,也叫他有来无回。于是,一个成熟的歼敌方案在他的脑海里形成了。
石焕章命令疑勇营一部先去侯坪一险要处如此这般布防,不得有误,违令者斩!他带领大部队随后就到。
方银林率部果然如期而至,他好像真的就没有把一个小小的宁远县城放在眼里,大摇大摆地挥军长驱直入,他根本没有想到,等待他的是一场噩梦。等他的部队全部进入隘口后,石焕章一声令下,一阵轰隆隆的巨响传来,暴风骤雨般的滚木擂石沿着山路两边陡峭山坡从天而降,方银林开始还以为是县城小股兵勇虚张声势,根本就没当一回事,仍然指挥部队向前冲,可后来见滚木擂石一阵紧似一阵,他的士兵被砸得鬼哭狼嚎,血肉横飞,阵脚大乱。他抬头一看,只见两边山坡上都插满了湘军的旗帜,士兵都穿着湘军的号衣,心中大惊,暗叫大势不好,才知道是中了湘军的埋伏,想命令部队撤退,可哪里还来得及,不到半个时辰,方银林的部队就被砸死砸伤一大半,剩下的人也被这阵势吓得心惊胆颤,抱头鼠窜,哪里还听他的命令。石焕章见时机已到,又亲率士兵快速冲下山来一顿砍杀,慌乱的太平军余部已如惊弓之鸟,无心恋战,都只顾逃命,但此处地形狭窄,躲又无处躲,逃又无路逃,他们自相踩踏,早已溃不成军。这一战只有方银林带着数十人狼狈不堪地逃回了永州城,其余全部被歼。石达开见宁远已有湘军重兵防守,再也不敢取道宁远东进,只好改道从祁阳经怀化进入贵州。石焕章也因此役在湘军中名声大振。
同治二年(1863),石焕章又随湘军统领席宝田往赣皖追剿太平军,连战连捷,威震敌胆,大胜而归。
同治六年(1867),协助席宝田前往贵州平叛,也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仅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就平定了贵州全境。石焕章因军功卓著,累官至花翎三品衔补用道,赠荣禄大夫。嗣后,退职还乡。
回乡后,石焕章与县人黄习溶等人倡导主持重修文庙,并捐银近两万两,为期十年竣工。他在文学上也有很深的造诣,著有《莳花堂诗集》二卷传世。